👉基道 👉太1章(聖經閱讀_信望愛) |
《渴想醫治》目錄六、耶穌的醫治耶穌基督是醫治的主,祂關心我們肉身上的需要,視為整全福音的要素。今天我們仍然要傳一個既關心肉身,又關心靈魂的福音,並要時常警惕,既不要忽略前者,也不要犧牲後者。 👉耳聾舌結的人(可七31-37) 👉褥子上的癱子(太九2-8) 👉被啞巴鬼附著的孩子(可九14-29) 👉患血漏的婦人(可五25-34) 👉畢士大池子旁的病人(約五2-9) 👉西門彼得的岳母(可一29-31) 👉百夫長的僕人(路七2-10) 👉十個長大痲瘋的人(路十七11-19) 👉生來瞎眼的人(約九1-41) 👉美門口瘸腿的人(徒三1-10) 👉宣信行述:既經歷神醫又宣講神醫 |
耳聾舌結的人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,經過西頓,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。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,求祂按手在他身上。耶穌領他離開眾人,到一邊去,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,吐唾沫抹他的舌頭,望天歎息,對他說︰「以法大!」就是說︰「開了吧!」他的耳朵就開了,舌結也解了,說話也清楚了。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;但祂越發囑咐,他們越發傳揚開了。眾人分外希奇,說︰「他所做的事都好,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,啞吧也叫他們說話。」(馬可福音七31-37)從治好百夫長的僕人的故事中(路七2-10),我們知道耶穌治病根本不需任何儀式或禱文。福音書中耶穌各適其適的治病方式,原是俯就我們的一種手法,不要把它們儀式化和神秘化。 聾啞人在當時與婦女、奴隸、低能者、小孩屬於同一階級,無法受到足夠的教育來守律法。這樣一個活在無聲世界的人,對於群眾圍著他看熱鬧,指指點點,大概會感到惶恐。耶穌體貼他的內心感受,將他帶離人群,到一邊去,然後才施行神蹟醫治。 經文對耶穌醫治過程的描述很仔細,似乎想顯示耶穌要讓這個聾啞人知道發生甚麼事。這回耶穌的醫治方式較為「大動作」,祂用「用指頭探他的耳朵」,以示打通他封閉的耳朵;「吐唾沫抹他的舌頭」,象徵把說話的障礙除去;「望天歎息」,表明祂在祈禱;「說︰『開了吧!』」,立時讓聾啞人意識他已聽到聲音,然後嘗試發出聲音。整個過程讓我們看到主耶穌對人的體貼。 耶穌並不吝嗇醫治,但祂吩咐眾人不要張揚,大概是因神蹟奇事容易把人的視線打岔,忽略了耶穌所傳的天國福音。一如既往,「祂越發囑咐,他們越發傳揚開了」。從眾人的反應,可見他們的確只關心醫治的大能,把耶穌視為一個施行神蹟的術士,忽略祂的道德和屬靈教誨。 為什麼耶穌不單單傳天國的福音就算?因為祂真的在乎我們肉身的需要,視為整全福音的要素。今天我們仍然要傳一個既關心肉身,又關心靈魂的福音,並要時常警惕,既不要忽略前者,也不要犧牲後者。 祈禱︰ 主耶穌,感謝祢,祢常體貼我們的需要;求祢叫我不要只關心自己肉身的需要,而忽略祢的教導。 褥子上的癱子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。耶穌見他們的信心,就對癱子說︰「小子,放心吧!你的罪赦了。」有幾個文士心裡說︰「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。」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,就說︰「你們為甚麼心裡懷著惡念呢?或說『你的罪赦了』,或說『你起來行走』,哪一樣容易呢?但要叫你們知道,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」;就對癱子說︰「起來!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。」那人就起來,回家去了。眾人看見都驚奇,就歸榮耀予神,因為祂將這樣的權柄賜給人。(馬太福音九2-8)現今醫學昌明,「癱」卻仍是一項絕症。這位癱子被抬到耶穌面前,自然是期盼得著醫治。這是極大信心的表現;就是確認並且接受耶穌的權能。 「耶穌見他們的信心」這句話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。「他們」是指癱子那些朋友嗎?是,但也包括癱子本人。耶穌對那癱子說︰「你的罪赦了。」這話明顯是針對回應那人的信心。主不是先治好他的病,祂看透了他心中切望得著的,不單是肉體得痊癒,而是更深層的東西。疾病不一定是個人犯罪的結果(參約九1-3),但這裡卻有此可能。 主說︰「放心吧!你的罪赦了。」這話立時招來文士的不滿。主知道他們心裡所想,就說︰「『或說,你的罪赦了,或說,你起來行走,哪一樣容易呢?但要叫你們知道,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。』」宣告罪得赦免容易,因無從對證;但叫癱子起來,這話則不容易,因為結果有目共睹。不過解經學告訴我們,當時的文士不是這樣想!舊約許多先知,都有能力行神蹟奇事,但宣告罪得赦免,卻是神的特權,是神所獨有的。所以文士認為耶穌講了褻瀆上帝的話。 癱子起來行走,按文士的認知,如果耶穌真的褻瀆了神,神怎會給祂權柄,來施行這件比較容易,卻也相當驚人的事呢?現在耶穌在褻瀆神之後竟然仍然能行神蹟,這就顯示耶穌真的有赦罪的權柄——就是神才可以擁有的權柄! 文士將治病的權柄和赦罪的權柄分割,只容許穌擁有前者而不讓他擁有後者,因為他們不願意承認耶穌是主;耶穌卻願意我們得著全人的醫治。今天,我們會否只期待耶穌作為醫治的主,而非生命的主?——只因有時我們也不願耶穌擁有我們生命的完全權柄。 祈禱︰ 主啊!我要稱頌祢,因為你赦免我的一切罪孽,醫治我的一切疾病。(參詩一零三2-3) 被啞巴鬼附著的孩子……「夫子,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,他被啞巴鬼附著。無論在哪裡,鬼捉弄他,把他摔倒,他就口中流沫,咬牙切齒,身體枯乾。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,他們卻是不能。」耶穌說︰「噯!不信的世代啊,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?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?」……[他父親]說︰「從小的時候。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、水裡,要滅他。你若能做甚麼,求你憐憫我們,幫助我們。」耶穌對他說︰「你若能信,在信的人,凡事都能。」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︰「我信!但我信不足,求主幫助。」……耶穌說︰「非用禱告,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。」(馬可福音九14-29,節錄)耶穌指責這是「不信的世代」,對象包括門徒。耶穌早就賜門徒趕鬼的權柄(六),他們也疑竇自己為何無法趕出那鬼(六28),孩子的父親對此更不無埋怨(六18),場面相當尷尬。 這是一宗鬼附事件,但表現得如同癲癇病(參太十七15),可能兩者同時並存,不排除門徒因此束手無策。耶穌說「這一類的鬼」時,反映鬼有多類,不同的鬼似乎有不同的處理方法,但無論如何,「信心」仍是最重要的。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和過去的趕鬼經驗,而是每一次都以信心交託,相信趕鬼的真正能力是從神而來的是神趕鬼,不是我趕鬼。 魔鬼是真實存在的,很多落後地區的宣教工場仍時有聽聞各種「古靈精怪」事件。問題是,在我們所處的世俗化社會中,鬼怪事件卻相當少,是「信則有,不信則無」嗎?當然不是,撒但要的不是我們相信他,而是要我們不相信神,所以他會隱藏自己,讓我們以為這是個無神無鬼、純然物質的世俗化社會。不過,群魔怎會甘心不亂舞?在世俗社會,魔鬼可以藏身於社會制度及文化結構之內,繼續壓制人。 好些基督徒高舉文化使命,但他們仗恃的是甚麼?除了幾個神學理念外,會否就是個人的聰明才智?我們不要反智,但知識真的容易叫人驕傲,忘記了「趕鬼」的是神而不是自己,結果只能悻悻然地問︰「我們為什麼不能趕他出去呢?」 信心不是霎時的感覺,信心是一種生活態度,承認許多世事都在我們掌握之外,要全然謙卑,依賴上主所賜的智慧、能力,才能為這個世代「驅魔」。 反省︰ 「魔鬼可以藏身於社會制度及文化結構之內」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發? 患血漏的婦人有一個女人,患了十二年的血漏,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,又花盡了她所有的,一點也不見好,病勢反倒更重了。她聽見耶穌的事,就從後頭來,雜在眾人中間,摸耶穌的衣裳,意思說︰「我只摸他的衣裳,就必痊癒。」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;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。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,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,說︰「誰摸我的衣裳?」門徒對他說︰「你看眾人擁擠你,還說『誰摸我』嗎?」耶穌周圍觀看,要見做這事的女人。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,就恐懼戰兢,來俯伏在耶穌跟前,將實情全告訴祂。耶穌對她說︰「女兒,你的信救了你,平平安安地回去吧!你的災病痊癒了。」(馬可福音五25-34)我們能說這位婦女沒有極大的信心嗎?摸一摸耶穌的衣裳,就必痊癒!你和我有這樣的信心嗎? 我們能說這位婦女不是有極大的迷信嗎?摸一摸耶穌的衣裳,就必痊癒!你和我敢這樣教導人嗎? 耶穌當然不是因婦女施了甚麼「吸星大法」而漏走了能力,馬可的寫法很有趣,也容易引起誤會;不過馬可曾指出,醫病趕鬼的神蹟,是耶穌權柄的記號(一27),以及動了慈心的表現(一41)。 耶穌施予恩典的方式不是我們所能規限的,連一個婦女以極大信心表現出來的迷信,祂都願意按著她所想的成就!不過耶穌雖然有慈心,卻不願婦女以迷信來終結其信仰,以致將特例變成通例,成為不好的示範。所以耶穌把她叫回,叫她把自己災病從頭細說,然後讓她知道︰不是迷信救了你,而是你的信心救了你,上帝樂意把平安賜給你。 耶穌是行奇事的主,常以其慈心行破格的事,就好像也不打算在迦拿婚宴上施行神蹟,卻體貼人的需要將水變酒,最終「將計就計」,透過事件來顯出祂的榮耀來(約二1-11)。來到今天,耶穌繼續行奇事,有農村基督徒為病豬按手祈禱,結果病豬得醫治,豬的主人因而信主。耶穌願意破格行事,但我們切勿將信耶穌變成宗教迷信,以為可以透過甚麼儀式來操控祂行事。祂要的是我們真認識祂,與上帝的關係復和,得著真平安。 將迷信變成正信,同樣是一種醫治,並且是最大的醫治。 反省︰ 重溫血漏婦人的故事,你能感受耶穌的慈心、體貼嗎? 畢士大池子旁的病人在耶路撒冷,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,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,旁邊有五個廊子;裡面躺著瞎眼的、瘸腿的、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。(有古卷加︰等候水動;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,水動之後,誰先下去,無論害甚麼病就痊癒了。)在那裡有一個人,病了三十八年。耶穌看見他躺著,知道他病了許久,就問他說︰「你要痊癒嗎?」病人回答說︰「先生,水動的時候,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;我正去的時候,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。」耶穌對他說︰「起來,拿你的褥子走吧!」那人立刻痊癒,就拿起褥子來走了。(約翰福音五2-9)畢士大池子的深度可供游泳,池底是泉源所在,每隔一會就噴出泡沫,攪動池裡的水。大家相信這是天使在攪動池水,而在水動之時,第一個下到池裡的人,不論他患的是什麼病,都能得到醫治。 當時畢士大池旁邊的五個廊子裡躺著瞎眼的、瘸腿的、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,為什麼那天耶穌唯獨恩待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?因為耶穌知道他最需要得著恩典。耶穌問他︰「你要痊癒嗎?」他的回應充滿哀怨,讓人嗅到一股絕望的氣息︰先生,我沒朋友,沒氣力,每次都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下去!我可以怎麼樣?我可以怎麼樣? 他怎會不想痊癒?否則怎會躺在池子旁。然而,他怎能相信自己有機會痊癒?他沒朋友、沒氣力,他可以怎麼樣?大概每次只能機械性的、象徵性的動一動身子,然後躺回原位,合上那早已無神的雙目,張著嘴巴,氣卻往肚裡嘆。每日如是,心如死水,卻不知還可以到哪裡等死。 這裡是畢士大池子,這裡的恩典是「先到先得」的,這裡有人心如死水,但池水一攪動,卻大伙兒爭先恐後,場面混亂,然後一人歡喜眾人愁。這裡給予的,到底是恩典還是懲罰?這裡給予的,到底是怎樣的信仰認知? 耶穌來,彰顯其主權,打破了這荒謬的設定,給予真實的恩典。 來到今天,畢士大池子會否換了其他形式繼續存在?除了民間宗教的「插頭柱香」,股民連夜排隊取認股證表格外,許多父母通宵為年幼子女排隊報讀名校之類的「正當行為」,會否也是一種「先到先得』的信仰心態?我們真的相信這些行動所給予的承諾嗎?畢土大池子上真的有天使嗎? 反省︰ 你會否也是躺在畢士大池子旁的人,等待著耶穌來打破池子的荒謬設定? 西門彼得的岳母他們一出會堂,就同著雅各、約翰,進了西門和安得烈的家。西門的岳母正害熱病躺著,就有人告訴耶穌。耶穌進前拉著她的手,扶她起來,熱就退了,她就服待他們。(馬可福音一29-31) 所謂「螻蟻尚且偷生」,「貪生怕死」是正常不過的事,有病的人總希望得著醫治。但人人終有一死,活著,難道不用問原因嗎?可惜,真的有太多人不問自己為何要活著,結果他們「活得不明不白」! 很多基督徒嘗過醫治的神蹟,謳歌頌主。不過,這些見證是否到了痊癒這一幕就可以圓滿結束呢?保羅說︰「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,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。」(腓一23)如果離世比在世更美好,病得醫治的見證不是很有問題嗎?不是以次好取代了最好嗎? 幸好保羅接著告訴我們︰「然而,我在肉身活著,為你們更是要緊的。我既然這樣深信,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,且與你們眾人同住,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,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,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,就越發加增。」(腓一24-26)信仰不能只求獨善其身,與基督同在固然好得無比,但基督讓我們存留在世上,是要我們使別人在祂裡面得到更大的歡樂,這同樣是好得無比的事。 宣信博士說︰「她〔西門彼得的岳母〕一得蒙主的醫治,就用她重新所得的力量來服侍主和主的同伴。這是神醫最好的憑據,也是神醫最大的用處。我們也該把我們的新生命獻給神,忘記自己,服侍別人,那麼,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力量將要繼續的有加無減。」(《神醫的福音》)蒙醫治的人生,就是個使命的人生,要用來服侍耶穌。 事實上那些病得醫治的見證,常常會告訴我們,他們不單在肉身,就連在心靈上,也得以脫胎換骨,能以基督為樂,服侍他人。 不必羡慕他們,因為這些道理,這些恩典,這些歡樂,你不一定要蒙過醫治才獲得,只要校正人生,忘記自己,服侍耶穌,服待別人,你就能常常經歷穌的加能力,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。 祈禱︰ 主啊,這個世代太多人「活得不明不白」,求祢叫我校正人生,常常被你的能力充滿,服侍你,服侍他人。 百夫長的僕人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,快要死了……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。……離那家不遠,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,對祂說︰「主啊!不要勞動;因你到我舍下,我不敢當。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,只要你說一句話,我的僕人就必好了。……」耶穌聽見這話,就希奇他,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︰「我告訴你們,這麼大的信心,就是在以色列中,我也沒有遇見過。」……(路加福音七2-10,節錄)有甚麼事連耶穌也感到驚奇?就是這位羅馬軍隊百夫長的信心,耶穌甚至說︰「這樣的信心,我在以色列中從來沒有見過。」一個不太熟悉教義的外邦人,竟然比蒙神揀選的民族,表現出更大的信心! 按照猶太人的宗教禮儀,外邦人是不潔淨的,因此猶太人通常不輕易與他們來往,更何況進入他們的家。百夫長能託猶太人的長老向耶穌求醫,已教人驚奇,但長老一番話,說明箇中原由︰「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;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,給我們建造會堂。」(路七4-5)可能有人提點,百夫長在耶穌離他家不遠時,驚覺要耶穌到外邦人家裡並不合宜,隨即託人向耶穌說「要你到我舍下來,實在不敢當」、「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」,顯見他的謙卑。 但耶穌不進來,如何治病?百夫長想起自己是個羅馬軍隊的中級官員,既接受命令及發出命令,深知有權柄者只須一聲令下,要人去就去,要人來就來(路七8),所以向耶穌說︰「只要你說一句話,我的僕人就必好了。」我們仍然可見百夫長的謙卑。他沒有以耶穌的治病為接受命令,而是以耶穌的治病為發出命令。一方面承認自己在耶穌面前是卑微的,一方面確信耶穌為充滿權柄者。 這樣的類比、理解與信心,連耶穌聽了也為之驚奇,就照他的信心,給他成全了(參太八13)。 百夫長的信心真叫基督徒慚愧,他對猶太人的信仰不一定有很多的知識,只能憑想像、類比來了解,但在這些想像與類比中,他清楚其中的主從關係。反之,現代基督徒雖然不難獲得對信仰、教義的整全理解,卻常常對主耶穌有錯誤的想像與類比,希望能操控、限制祂。也許關鍵不在知識,而在謙卑與信心。 祈禱︰ 主耶穌,叫我學會謙卑。我不求祢為我的信心感到驚奇,但求有幸看到你成就那叫人驚奇的神蹟奇事。 十個長大痲瘋的人耶穌往耶路撒冷去,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。進入一個村子,有十個長大痲瘋的,迎面而來,遠遠地站著,高聲說︰「耶穌,夫子,可憐我們吧!」耶穌看見,就對他們說︰「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。」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。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,就回來大聲歸榮耀予神,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;這人是撒馬利亞人。耶穌說︰「潔淨了的不是一個人嗎?那九個在哪裡呢?除了這外族人,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予神嗎?」就對那人說︰「起來,走吧!你的信救了你了。」(路加福音十七11-19)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被主醫治後,只有一人回來感謝耶穌,其餘九人卻不知去向,不知感恩。 聖經時代,大痲瘋被視為不潔淨的惡疾,患者必須隔離(利十三46),「衣服要撕裂,也要蓬頭散髮,蒙著上唇,喊叫說︰『不潔淨了!不潔淨了!』」(利十三45)身心皆受嚴重催殘。這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可能聽說耶穌能夠醫治各樣的疾病,於是去找祂。礙於律法規定,他們只好遠遠地站著,高聲呼求。 耶穌果真醫治他們,可是十個人當中,只有一人回來大聲讚美神,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,耶穌不禁發問︰「潔淨了的不是一個人嗎?那九個在哪裡呢?」他似乎相當失望。 耶穌向那回來的人說︰「你的信救了你了。」我們不能說其餘九人沒有信心,只是他們的信心是「一次過」的,蒙醫治後就陶醉於新生活中,不去追溯得潔淨的源頭。只有一人既有信心,還懂得感謝。十個人得了健康的身體,但只有一人得到得救的靈魂。 經文強調這個人是撒馬利亞人、外邦人,一個不屬於選民行列的人。我們應該都記得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(路十25-37),和耶穌在井旁與撒馬利亞婦人談道的故事(約四1-42)。這些故事似乎都在提醒我們這些自以為已經得救的基督徒,不要因循苟且,把恩典視作理所當然;而要從心而發地敬拜神、感謝神、行善。信心,必須成為一種生活態度,而非一種僥幸心態。 祈禱︰ 主耶穌,叫我數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恩典,學會感恩,歸榮耀予祢! 生來瞎眼的人門徒問耶穌說︰「拉比,這人生來是瞎眼的,是誰犯了罪?……」耶穌回答說︰「……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。……我在世上的時候,是世上的光。」……[耶穌對瞎子]說︰「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。」(西羅亞翻出來就是「奉差遣」。)他去一洗,回頭就看見了。……法利賽人中有的說︰「這個人[耶穌]不是從神來的,因為他不守安息日。……這人是個罪人。」……耶穌對他們〔法利賽人]說︰「你們若瞎了眼,就沒有罪了;但如今你們說『我們能看見』,所以你們的罪還在。」(約翰福音九1-41,節錄)耶穌不糾纏於「犯罪和受苦」的因果問題,卻說「是要在他〔生來瞎眼的人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這令人想起「瞎眼的得看見」(路四18)是彌賽亞降臨的記號之一。 約翰福音喜歡用象徵手法,耶穌在這裡強調祂是「世上的光」,呼應著約翰福音第一章提到祂是「真光」(約一9)。在故事中,祂的工作就是使天生失明的重見光明。耶穌吩咐瞎子往西羅亞池子洗眼,約翰刻意提到「西羅亞」翻出來就是「奉差遣」,表明使瞎子重見光明的不是池水,而是那奉差遣的人——世上的光。 那人不單重見光明,更一步一步認識真光︰「有一個人,名叫耶穌」(九11);「是個先知」(17);「是從神來的」(九33)。最後,當他再次遇到主耶穌時,他清楚知道祂是神的兒子(九35-38)。可惜,法利賽人卻致力否定重見光明者的見證,更指控耶穌是個罪人(九18-34)。他們肉眼不瞎,卻瞎了心眼,難逃審判。 基督徒學效耶穌服侍世人,有人從中發現耶穌就是真光;卻有人瞎了心眼,不斷否定基督教對文明的貢獻,是從神而來的,甚至指控基督教是世界上的污穢、萬物中的渣滓(林前四13)。 我們不必太介懷別人的批評,反正學生不能高過先生、僕人不能高過主人,人既罵家主是別西卜(鬼王),何況他的家人呢(太十24-25)?重要的是我們不要糾纏於無謂的爭論,而是學效耶穌,透過服待,指引人進入光明。 祈禱︰ 主耶穌,叫我們效法祢,有能力指引人進入光明,有勇氣指斥黑暗。 美門口瘸腿的人有一個人,生來是瘸腿的,天天被人抬來,放在殿的一個門口(那門名叫美門),要求進殿的人賙濟。他看見彼得、約翰將要進殿,就求他們賙濟。彼得、約翰定睛看他;彼得說︰「你看我們!」那人就留意看他們,指望得著甚麼。彼得說︰「金銀我都沒有,只把我所有的給你︰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,叫你起來行走!」於是拉著他的右手,扶他起來;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,就跳起來,站著,又行走,同他們進了殿,走著,跳著,讚美神。(使徒行傳三1-10,節錄)耶穌基督升天後,門徒「奉耶穌的名」繼續施行神醫,繼續那全人關懷的整全福音。 然而,甚麼是全人關懷?故事中瘸腿的人,對世界的唯一訴求就是「賙濟」。當彼得、約翰「定睛看他」,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身心靈皆有缺乏的人;但當那人留意看他們」,只「指望得著什麼」——「什麼」當然是指金銀。彼得決意把他所有的都給那瘸腿的人,而他「所有的」偏偏不包括「金銀」;最終這個「所有的」讓腿的人「同他們進了殿,走著,跳著,讚美神」。 這是一幅有趣的圖畫。耶穌可以給予世人甚麼?世人又指望從耶穌身上得著甚麼?未信主的人來到教會,各有不同的指望,但這些指望真的是他們最需要的嗎?如果彼得給予瘸腿的人金銀,他會怎樣?他會說︰「多謝大爺!」然後繼續躺在聖殿門口行。他也許會對基督徒生出好感,指望從他們身上得著更多的賙濟,卻永遠不會「同他們進了殿,走著,跳著,讚美神」,與救恩無分。 沒有真理的光照,世人不會知道自己真正「需要」的是什麼,教會不要給世人的「想要」牽著鼻子走,否則會弄巧反拙——得到金銀,卻失去耶穌。無疑,有時我們要滿足人的「想要」,它們不都是邪惡、敗壞人的;卻必須謹記︰它們沒有終極價值。 金銀是什麼?可以就是金銀本身,也可以指名聲,甚至可以指神醫本身!那些會讓人留在「美門」的事物,我們不要隨便給予;那些會讓人「進殿讚美神」的事物,才是我們要「奉耶穌的名」傾囊相予的。耶穌樂意把自己的名以及這些叫人得祝福的事物,成為我們「所有的」。 祈禱︰ 主耶穌,賜我慧眼,看見別人真正的需要;賜我能力,把你的恩典傾囊相予世人。 宣信行述既經歷神醫,又宣講神醫宣信在紐約第十三街長老會擔任牧師的時候,發現了神醫的真理——讓基督的生命進入他的裡面,以至他的身體蒙主醫治——的秘訣。這嶄新的經歷成為他生命中的另一次轉機,使他在隨後三十多年的餘生中,經得起最辛勞的工作,即使天天為主勞苦也不困倦,這實在是眾人看為希奇的事。 多年來,宣信一直百病纏身、體弱多病,直須要隨身帶備藥物和鎮靜劑,衣袋中必備一瓶阿摩尼亞藥,以應不時之需;一旦忘記攜帶,就會整天感到不安。他曾多次在講道或主持葬禮時,幾乎要氣斷講台或快要墮進墳墓裡去。 在他還未接受神醫的福音之前,一位著名醫生告訴他,他最多只能再活幾個月。他在休養期間的一個主日下午,走到一個音樂佈道大會中。在宣信極度失意時,卻聽到一首詩歌︰「耶穌乃是萬主之主,無人能像祂如此作工。」這彷彿來自天上的歌聲使他深受感動,吸引住他,佔據了他整個人。那刻宣信接受主作他萬有之主,讓主在他身上作工。他的心靈從此奇妙地振奮起來。 幾週之後,宣信與家人在緬因州古果園休養,在聚會中聽見許多人見證如何單單藉著相信主的話而得蒙醫治,一如他們因信而得救一樣。於是宣信開始查考聖經,立志認真去了解這方面的真理,最終他相信︰神醫的真理也是基督榮耀福音的一部分,為要拯救、醫治被罪惡和疾病所捆綁的人,但凡相信主話語的,都能獲得祂十架救贖所成就的神醫福音的好處。 於是,在某個星期五的下午三時,宣信走進一個寧靜的樹林裡去,向天舉手,好像面對面看見了神似的,並許下承諾︰永不懷疑神醫的福音,接受耶穌醫治好他一切疾病,以神醫的福音來榮神益人。禱告完後,他知道奇妙的事情已經成就了︰他的四肢百體、他的全人,都充滿了神同在的感覺,一切盡在神的掌握之中。 宣信既蒙主醫治,是否從此就脫離一切的疾病?不,宣信的領受是︰從此,他並非百病不侵,而是要繼續不斷地與主聯合,以主的生命和力量作為他的生命和力量。「有時我實在筋疲力竭,體力像一堆殘餘的灰燼,快要耗盡似的,但是感謝主,我還有一瓶油——聖靈,當祂把祂的豐盛傾倒在我身上時,神的生命和能力就來了……每天我就是這樣源源不絕地倚靠主的生命與能力來作工。」 |
👆回頂
👉照顧好管家 目錄